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https://wellbeing.mohw.gov.tw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
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f the webpage function is not working properly, please open the browser JavaScript status.

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心快活
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字級設定:
版本設定 :

心專欄

永遠不回頭、一切都在我心中

文章專區  2015.12.28
社區、社會
樂活
臨床心理師
林宇駿
封面圖片

        台灣6、7年級生的記憶中,可能會有這一段歌詞的回憶:「永遠不回頭,不管天有多高,憂傷和寂寞,感動和快樂,都在我心中」。這段歌詞是當年賣座電影的主題曲-「永遠不回頭」,主唱為王傑、張雨生、邰正宵等歌手。直到近年,仍然可以聽到「永遠不回頭」出現在媒體頻道中,當節奏響起時,總是會令人有正面的感受,當歌詞入耳時,總是會有鼓舞人心的啟發。這首歌如此的雋永,可能遙遙呼應了臨床心理治療稱之為「接納」(acceptence) (Hayes & Lillis, 2012)的概念。

        心理治療中有一個專有名詞,稱之為「經驗性迴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而這個名詞同時包含了兩個定義。首先,個人會有不願意保留的個人厭惡經驗,這個經驗可以包括身體的感覺、情緒、思考、記憶、甚至是行為傾向。其次,個人會為了避免厭惡經驗或事件而採取不良的措施,來改變事件的頻率、形態以及發生的背景(Hayes et al., 1996)。這樣不良的措施通常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例如內在心理的壓抑情緒、壓抑思考、欺騙自己;行為上的高風險行為、過度飲酒、使用成癮藥物等,也被認為是多種心理疾患的致病因子之一,例如憂鬱症、酒精成癮症(Chawla & Ostafin, 2007)。

         心理學家認為,「經驗性迴避」的產生,可能是因為人類天生有精巧的意識控制程式,讓我們可以自動的避開一些危險,例如我們在雨中開車時,會自動的變得非常小心進而防止意外。其次可能是因為大人所給予的教導,譬如父母總是不會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且教導孩子要壓抑自己的情緒。第三,可能過去在使用迴避的策略時,產生了立即正向效果,而導致迴避行為持續的出現。但經驗性迴避,往往是治標不治本的作為,擁有了短暫的美好效果,卻忽略了長期的後續問題。例如因為失戀,透過過度飲酒來逃避失戀的痛苦,最後影響到家庭、職場 (Hayes et al., 1996)。

        因此在心理治療中,重視思考與行為的心理治療師,會建議使用「接納」的概念。所謂的「接納」並不是一般所認為的要認命,覺得自己就是應該受傷;也不是要擁抱痛苦,默默承受這一切。此處的「接納」,是要用不同的觀點去重新思考,這些厭惡的經驗是否帶給我們有不同的意義(Hayes & Lillis, 2012),例如準備很久的公職考試落榜,將會是一個令人厭惡的個人經驗,可能會避免想起這件事情、責怪他人的行為,來改變這個令人厭惡的經驗。使用「接納」的概念來看,例如在準備公職的這段時間,為了應考所做出的努力與改變、旁邊他人給予的資源、家庭環境給予的體諒與支持,都會賦予這個經驗有不同的意義。

        所謂的「接納」,就是使用不同的觀點看待事情,勇敢的接納經驗的正面與負面,不帶批判的收進口袋。因此,同一段嫌惡經驗將會有不同的意義與成長,就如同歌詞一樣:「永遠不回頭,不管天有多高,憂傷和寂寞,感動和快樂,都在我心中」。

 

參考文獻

  1. Chawla, N., & Ostafin, B. (2007).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s a functional dimensional approach to psychopathology: An empirical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3(9), 871-890.
  2. Grawe, K. (2007). Neuropsychotherapy: How the neurosciences inform effective psychotherap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3. Hayes, S. C., & Lillis, J. (2012).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4. Hayes, S. C., Wilson, K. G., Gifford, E. V., Follette, V. M., & Strosahl, K. (1996).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a functional dimension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4(6), 1152.
友善列印(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