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語言,我們可以將思考傳遞,跨越時間和空間地延續下知識與想法。全世界人類說的語言共有七千種,而每種語言在各面向上都不同:有些語言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字彙、不同的結構。這些不同,是否會影響人們有不同的思考?語言究竟是否能夠塑造出不同的現實?語言是否成為我們看世界的窗口,而有不同的看見?
認知心理學家Lera Boroditsky為了解語言對於我們認知與思考的影響,於是探討了不同語言之間的人在不同的認知作業上,是否有不同的反應與回答。例如,庫克薩優里族,一群居住在澳洲的原住民族,他們是使用自己所在的方位來跟彼此打招呼,也以方位作為物品位置的描述,這使得他們必須時時刻刻清楚知道自己所在的方位。光是這一點,就與我們以中文或是英文為母語的人很不同,我們並不是以方位來述說,而是以前、後、左、右等名詞,因此我們不這麼清楚自己所在的方位。除了在描述「位置」上,講者的研究也發現在「時間」、「顏色」、「對物品的描述」,都會因為語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詮釋與形容。另外一個例子是在描述事件上,英文為母語的人士會聚焦在「誰」打破了瓶子,而以西班牙為母語的人士則是聚焦在於花瓶破了的「動作與意圖」上。此微小的不同,甚至會影響到當我們在咎責時,注重在是「誰」打破瓶子的語言使用模式,可能會怪罪打破花瓶的人更多一些。由此例子,我們看見使用不同的語言,讓人的注意力放在事件的不同面向上。語言引導了我們的注意力。
說不同的語言,會有不同的思考。不過,重點是我們自己所使用的語言會如何形塑我們的思考呢?我們所選擇使用的詞彙,在日常中形塑了我們的詮釋,也影響了我們在事件中注意的事情。講者提出了幾個我們可以問自己的問題:「我為何會用這種方式思考?」、「我要如何用不同方式思考?」 還有,「我想要創造出怎樣的想法?」。可以先從認識自己在平常語言的挑選上,是如何詮釋自己的日常或是事件,慢慢體會如此的選用是如何影響自己的想法與心情。亦可聽聽看其他家人朋友的語言使用,讓自己擁有更多詮釋的選項,挑選並創造出自己期待能夠對世界、對事件、對關係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