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積觀看人次: 11,640,454 人
災難後的環境重建:八八風災時基於哪些考量來進行介入
竇秀蘭臨床心理師,在八八風災重建期間身兼多種角色:他是那碼夏鄉當地居民,曾是八八風災的受災戶,同時也是一名臨床心理師。本片邀請到竇心理師親口述說在八八風災後的重建期間,他如何在這些角色間取得平衡,進而能夠促進災後心理重建工作的效率。
在目睹民生國小師生安頓的過程後,竇心理師思考著作為一個臨床心理師,這時候他可以提供哪些協助,應該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才合適。要介入的時候,哪些是特別需要注意的。他強調在這種情況下,他不能進行第一線的介入工作的重要觀念。他強調,在雙重關係下,臨床心理師當下勢必會出現情感轉移的狀況,甚至會投射太多的東西。所以後來他做了調整,他成為中間的聯絡人,這樣的身分好處在於,他同時身為族人與受災戶,可以較快取得居民們的信任。
兵荒馬亂時,他認為自己必須清楚站在中間人的角色上。雖然自己當下不適合進行第一線介入、客服或安慰災民的角色,但卻非常適合成為聯絡人。在執行連絡人的過程中竇心理師發現,如果中間人的角色做得好,各單位的協調、溝通與計劃會是順暢的。讓整個災後心理重建的工作能夠有系統且有效率的運作,讓災民能以最快的速度獲得當下所需的協助。竇心理師在事件過後重新整理這段經驗後認為,當下自己同時具有當地居民與臨床心理師的身份,他對受災情形十分瞭解,且非常清楚心理介入的時機、限制時,做為連絡人的自己事實上提供好的協調管道。他也提出在三級預防的觀念下,倘若可以有一名非常瞭解心理專業該如何進行、規劃並取得當地居民信任的人員在其中運作時,事實上整個災後心理重建的運作會非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