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https://wellbeing.mohw.gov.tw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
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f the webpage function is not working properly, please open the browser JavaScript status.

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心快活
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字級設定:
版本設定 :

心專欄

追求目標與自我效能

文章專區  2018.01.01
身心平衡
樂學
樂職
臨床心理師
吳佩芩

     

       每個人在一生當中的不同階段裡都有自己想要追求的理想與目標,例如:大學畢業之後希望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工作。對於各種人生的目標,有什麼重要的原因會驅使我們?我們又是如何決定自己應該如何行動來達成目標呢?一位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Bandura在1997年提出一個概念,稱之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他將此描述為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組織與執行行動,而藉由此行動而獲得之後的特定成就感。有這樣的自我效能感對人們帶來的重要影響是:

  • 使人們為了達成目標而選擇特定行動之能力。
  • 使人們願意花費的努力。
  • 使人們在面臨挑戰及失敗時的毅力與韌性(resilience)
  • 使人們對於與自我選擇相關的需求做出判斷和決策。

  以校園為例:自我效能就是在被指定的作業或任務當中,學生自身對於自己的學習能力或履行行動之自覺。Bandura將此概念引進教育界之後,後續許多學者更是發現自我效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成就以及自我調適(self-regulation)。自我效能高的學生與對自己能力有所遲疑的學生相比,會有更多的參與、較努力用功、堅持較久、在學習中表現較多興趣以及最終達到較高水準。猶如,有些大學生能夠同時跑社團活動或參與球類運動,但在課業學習表現上卻不受影響,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在這些經驗中都獲有各別的效能感,因此他們知道如何掌握自己在各個領域中達成目標的路徑,並且享受這樣充實且具挑戰性的過程。再以職場為例,自我效能較高的企業家能對自己開創並經營新企業有信心,且會為自己與企業設立困難的目標,而這樣困難的目標會回頭激勵企業家本身以及員工更加努力與堅持,最終提升整體公司的表現與業績。例如,社會上有些企業家能夠多元經營,且面對員工無需訂定過多的規則制度,而員工都能達到公司預設的業績,甚至追求自己更理想的表現,其中關鍵原因就是員工都從工作當中得到了效能感,因此即便沒有公司的外在約束,仍能達成特定的目標,甚至享受過程中所獲得的成就感。

  由上述這些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自我效能感是達成目標的重要元素,也可以說是我們在達成目標的路上不斷發現自我價值以增強行動動機的過程。因此,在生活中,鼓勵大家養成習慣來重視以下的經驗,就可以從中累積自我效能感。

  1. 自我掌握的經驗(mastery experiences):指的是自己透過努力或克服困難之後所獲得的「具掌握性的」成功經驗。
  2. 他人典範的經驗:指的是看到他人透過持續努力而成功之經歷,會提高觀察者產生「我也具備成功所需的能力」之信念。
  3. 被他人激勵的經驗:他人對於自己的激勵往往能夠使自己動員更多努力堅持下去。

了解自己是如何解釋面對壓力、挫折或挑戰時的生理反應或情緒反應。若能做出正向的詮釋便能增強自己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Bandura, A. (1994). Self-efficacy. In V. S. Ramachaudran (Ed.), 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 (Vol. 4, pp. 71-81).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Reprinted in H. Friedman [Ed.], Encyclopedia of mental health.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8).

2. Chemers, M. M., Hu, L., & Garcia, B. F. (2001).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first year college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adjust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1), 55-64. doi:10.1037/0022-0663.93.1.55

3. Robert A. Baron, Brandon A. Mueller, Marcus T. Wolfe, Self-efficacy and entrepreneurs' adoption of unattainable goals: The restraining effects of self-control, In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ume 31, Issue 1, 2016, Pages 55-71, ISSN 0883-9026, https://doi.org/10.1016/j.jbusvent.2015.08.002.

4. Wenzel, K. R., & Wigfield, A. (2009). Handbook of motivation at school. New York, NY, US: 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


以下為110年度「新詩創造競賽」的得獎作品 

生豆中焙

林O軒

你說我像咖啡 苦 澀
話中卻有太多水份 二十而已
分不清 清爽還是清淡 只知不甘
走過試過 沒有誰的努力可以被誰的抵銷
想過哭過 不願委身於誰的價值半徑
杯與底盤分離 也許才不杯具
日曬 水洗 啜品不同層次
發酵 密處理 莞薾不單是個調
才懂苦 其實帶有甜感
但有些味道 我仍無法分辨

友善列印(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Line